自6月7日开始至今,中央气象台已连发十多天的高温预警了。
尤其华北、黄淮一带持续出现接近甚至超40℃的酷暑热浪。
目前还未进入一年中最热时段,高温已如此“火热”
今年夏天会有多热?
面对动辄超40度的高温,你还感觉只是“热”和“焦躁”这么简单么?
事实不只如此。
有研究发现,高温会加重精神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
高温天气会导致心理健康恶化
高温会加重情绪问题
一项在澳大利亚的研究数据表明,气温在26.7℃以上时,温度越高,因精神、行为方面问题就诊的人数越多,心理疾病总就诊量增加7%。
与非高温天气相比,高温天气的住院人数增加了7.3%,其中主要疾病有:情感障碍(如抑郁症、恶劣心境、躁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与压力相关精神障碍(如焦虑症、广场恐惧症、强迫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暴力事件随气温而上升
许多科学研究证明,高温与攻击性行为和家庭暴力的增加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催生暴力犯罪。
国外研究显示,谋杀行为会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加。
科学家发现,在南非,气温每上升1℃,谋杀案的数量就增加1.5%。
在英国,温度为20℃时的暴力犯罪比10℃时,多出14%。
高温天气损害认知功能
气温过高可影响人的认知功能。有研究表明,高温会降低记忆力测试的表现,损害大脑运行的能力。还有研究观察到,痴呆患者在酷暑天气时住院和死亡的风险增加。
科学家发现,头部和颈部短时间内,直接在高温天气强烈阳光的直射下不会影响认知功能,但长时间暴露会显著损害认知功能,尤其是大脑在进行复杂、联合运动的认知任务时,高温暴晒会让大脑的认知功能大幅下降。
夏季自杀风险增高
12个国家130多万起自杀案数据表明,较高的环境温度与总体自杀风险增高有关。此外,室外气温还能影响自残事件的发生率。
心理疾病患者对极高气温尤其敏感,在夏季,他们的症状可能会因此而加重,甚至造成提前死亡。
精神疾病患者更容易受高温天气影响
很多精神疾病患者本身体温调节功能出现异常,比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体温调节可能会遇到困难,而温度的变化会改变情绪障碍的症状。
此外,服用的精神科药物还会影响人体调节热量的能力以及他们对体温升高的意识,这与伤害和死亡有关。比如一些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会影响身体调节温度的方式,让身体对热的敏感性增加。
同时,精神疾病患者的自理能力相对较低,生活环境可能会比普通人稍差一些,更难以抵抗高温热浪的侵袭。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就是在精神疾病患者中,要格外注意老年人的情况。
尤其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由于身体调节功能失调等,维持身体正常体温的能力降低,所以在高温下更加脆弱。我们要高度重视老年人在高温天气期间的生活护理。
精神疾病患者应对酷暑“十建议”
1.做好心理准备,夏天是精神疾病的高发期,患者和家属要提前打“心理预防针”,提前做好防范。
2.注重心理调节,越是天热,遇事越要心平气和,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倍感压力增大的时候,要学会及时纾解压力和情绪。
3.一定要按时按量服药。
5.虽然我们常说多晒晒太阳有助于心理健康,但在夏天,还是要尽量避免阳光直射。出门时戴个帽子、穿上防晒服等,减少头部和颈部直接暴露在太阳下。
6.适当补充水分,穿着宜宽松舒适,以助于身体散温。
7.劳逸结合,高温天气可多加休息,尽量减少外出。
8.在饮食方面,要多吃一些清淡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或容易上火的食物。不要饮酒。
9.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不要因为日子变长就熬夜,如果晚上睡不好,中午可以小憩半小时左右。休息有助于抑制负面情绪。
10.病情波动时,应及时到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咨询或就诊。
(转发自 好心情互联网医院)
(如有侵权 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