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4岁孩子担心家庭会发生变故,竟患上抑郁症,医生开方:家长再演一场戏!
文章来源:许昌市建安医院发布时间:2023-02-23 18:54
近日,郑州一名4岁的宝宝患了抑郁症,只因听见了父母的一段对话,生了心结......这名抑郁症患儿仅4岁。明明还在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年纪,小朋友怎么也会得抑郁症呢?医生介绍,龙龙本是个性格活泼、听话懂事的孩子,可某天之后,突然像变了一个人。在幼儿园,不跟小朋友们玩,不做游戏,心神不宁,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候还乱发脾气。老师和家长都渐渐察觉到了龙龙的异常。一开始,龙龙的父母以为孩子是自闭症,还去医院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可检查结果无异常。龙龙“眼睛无神,情绪低迷,对什么都毫无兴趣,一点也不像4岁那样无忧无虑的模样。”经过沟通和检查后,龙龙被确诊为抑郁症。就在医生跟龙龙家长交谈时,他发现聊到某个话题时,龙龙立马集中注意力,眼神都亮了,“那感觉就是,他在竖着耳朵听。”深入了解发现,原来,龙龙的家里发生了一些变故。据龙龙父母回忆,当初是当着龙龙的面谈论的,还说了一些类似“这个家以后咋办”“哎,没办法生活了”等一些消极的话。于是,医生给家长开出了“药方”,他告诉龙龙父母,回到家后,一切如常,只是要找些机会,当着龙龙的面或者在龙龙能听到的声音范围内,再次谈论起那件事儿,并表现出事情快解决了,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态度,让龙龙无意间听到。通过这样的方法,龙龙的情况很快就好转了,“药都没咋吃。”孩子患抑郁症除了生理原因外,也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
郑州这名四岁小朋友,就是因为听到父母讨论家中出现了变故,很是担心,又不敢说出来让父母徒增烦恼,就一直压在心里。
父母无意识的言论给孩子造成的压力,使孩子患了抑郁症。

儿童期抑郁症属于儿童情感障碍范畴,是以持久的、显著的情绪异常(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一种精神疾病。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往往是通过与其年龄有关的各种行为问题表现出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其父母、学校老师常忽视了孩子的抑郁表现,而延误了病情。当孩子出现以下情况,需引起重视并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
1、生理反应:头痛、头昏、疲乏无力、胸闷气短、食欲减退、失眠、目光呆滞等。2、情绪方面:不愉快、悲伤、哭泣、流泪、易激惹、易发脾气、烦躁不安、周期性的喜怒无常、无故离家出走、情绪易失控甚至有自杀的念头等。
3、认知方面:自我责备、自我评价过低,自卑心理突出,即使自己本来比较优秀,也总认为自己很笨、很差。4、行为方面:性格古怪,行为异常,主要表现为不服从管教、对抗、冲动、攻击行为或其他违纪不良行为等。
5、人际交往:不愿与陌生人交往、孤僻、不合群。对待同伴很冷漠,甚至对外界的任何事物都毫无兴趣。
6、学习障碍: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缺乏热情,学习动机不明确、效率不高。由于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受限,他们通常向医生诉说的是躯体症状,而不是抑郁情绪,所以作为家长应更加关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情绪变化。
如果已经确诊为“抑郁症”,父母应该要理性地接受:“孩子是真的病了!”它像躯体疾病一样,需要积极治疗。父母可以上网收集一些关于青少年抑郁症防治的相关知识,对这个疾病首先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然后通过医生全面了解孩子的症状、病情、治疗方案、是否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协助医生及时调整应对策略。父母之间或者与长辈之间要达成共识,以获得家人对抑郁孩子一致的应对,为孩子的康复创造最好的家庭环境。如果可以,与同样患病的孩子家长建立联系,交流对疾病的认识、积极有利的康复措施、自己的感受、体验等,相互帮助提升认知、相互支持。
作为父母,不要讳疾忌医、不愿面对孩子患病的事实,要积极地帮助孩子寻求专业精神科医师和心理治疗师的帮助。对未成年的孩子,父母最好陪同一起去见医生,一起了解孩子的病情进展,药物以及心理治疗的效果,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抑郁症治疗改善不佳的孩子,通常是父母双方的意见和态度有很大分歧的,或者说有一方不配合接受治疗的。抑郁症的治疗非一朝一夕,建议家长在这个过程中有足够的耐心。
要给孩子尽可能多的陪伴和支持,要让孩子感受到接纳与陪伴,关心他们的情绪,耐心听他们的陈述,感受他们的痛苦;积极调整家庭氛围,恢复家庭生活节律,丰富家庭活动,一家人的活动需要多起来;做好安全防范,特别是有过自杀、自伤行为的,要把家里的危险物品,刀、剪、绳子等统一保管,避免孩子获取;如果是住高楼的,注意门窗设施安全,特别是单独出门要掌握行踪。无论孩子是否抑郁,我们都希望父母学习健康的鼓励式回应的方法,要从控制型、指责型、忽视型、讲道理型父母改变成积极倾听、耐心倾听、温情陪伴型父母,从而形成民主、互助、和谐的家庭氛围。一个健康的家庭,是可以允许每个人表达自己的困惑、失败和负面情绪的家庭,有能力的还可以给予一些积极地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避免相互嘲讽、冷落。父母要意识到,孩子抑郁的出现,虽然生病的是孩子,但反映了整个家庭的问题,需要整个家庭的调整,孩子才能真正好转。除了药物治疗外,心理治疗也有利于抑郁症康复。父母可以根据心理治疗师的意见和指导,结合孩子的性格特点、喜好在家庭中延续开展。常用于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方式包括:运动治疗。运动会产生内啡肽和多巴胺,这些脑垂体分泌的物质能使人部分消除疲劳感、疼痛感。建议频率和强度为每周3次,每次45-60分钟。正念冥想。帮助孩子学会关注此时此刻,觉察和接纳自己。根据心理治疗师的指导,陪伴孩子练习正念,每天10-30分钟。认知治疗。在生活中帮助孩子认识疾病、识别自动负性思维,学会用多元的角度看问题,避免负性思维给孩子的不良影响。行为治疗。通过鼓励、带领孩子与朋辈等建立关系,学会健康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掌握有效的问题解决思路和积极的归因方式,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最后,父母应照顾好自己,抑郁症通常并不会像普通感冒一样很快好转,父母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心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
(转发自 心理精神科护理)
(如有侵权 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