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疾病多为反复发作、慢性迁延,如果长期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到来,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精神健康。
因此,对精神科疾病及早的治疗,有效预防精神疾病的复发已成为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常见的精神科的并发症有:
01
并发结核
由于精神科患者日常生活表现比较懒散、退缩、饮食不主动、孤独少动等,因此很容易造成营养不良及机体抵抗力差,较终导致后遗结核病,如肺结核及肠结核等。
根据本地区结核病流行情况、本机构的诊疗条件等,制定本机构结核病感染预防与控制计划,并确定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计划的实施。结核病感染预防与控制计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 本机构中结核病感染危险区域、危险场合的界定以及危险级别的确定。
2. 采取的结核病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3. 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和设备。
4. 涉及的相关工作人员及其职责。
1.开展本机构肺结核感染危险性评估。
2.制定本机构的结核病感染预防与控制计划。
3.建立健全结核病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
4.开展感染预防与控制、职业安全防护的技术培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5.开展预防结核病传播的宣传教育。
02
合并肝脏疾病
肝脏是人体代谢异物的找器官,也是药物和毒物损害的主要靶器官。由药物引起肝脏组织和功能的改变称为药源性肝病,这在精神疾病治疗过程中比较常见。
据医学期刊上的各种论文资料显示,患者得了精神分裂症之后会诱发肝脏方面的疾病,有一点需要注意,精神分裂症和传染性肝炎在治疗方面有很大的矛盾。
在精神科用药前需检查肝功能情况,用药时应尽量选择对肝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避免造成肝功能进一步下降恶化,用药过程中应定期复查,一旦发现肝功受损,则应根据受损情况决定是否停药、减少药物剂量以及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措施。
1.药物治疗是肝功能异常的常见原因,应把药物治疗作为一个潜在的病因。
2.转氨酶水平>2000U/ L,通常提示肝严重损害或肝细胞大面积坏死。
3.轻度转氨酶升高需广泛的鉴别诊断,包括慢性乙型或丙型病毒性肝炎。如果发现患者有慢性病毒性肝炎,应谨慎使用对肝有毒性的药物。
4.精神疾病患者中酒精滥用的患病率高。
5.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铜代谢障碍,可出现急性或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6.遗传性血素沉着症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铁代谢障碍。
7.自体免疫性肝炎是无症状转氨酶升高的一种疾病,女性常多于男性。
8.大多数患者是以胆汁淤积为主的肝酶异常,最常见的病因是药物反应或胆管梗阻,如果 药物因素被排除,应做腹部超声检查确定有无胆管梗阻。
03
合并循环系统疾病
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体位性低血压、心电图改变、心律失常、QT-c间期延长较常见,同时一些药物也能够加速患者的心力衰竭,对于药物的使用必须要有专业的医生进行指导。
1.定期复查心电图,及时发现问题。
2.避免急剧增药和长期大剂量用药。
3.高龄和原有心血管疾病者慎用药,剂量应小、加药宜慢,尽量用对心血管影响小的药物。
4.尽可能避免抗精神病药、抗震颤麻痹药和抗抑郁药联用。
5.如出现心律失常、传导阻滞或主诉胸闷、心悸等不适时,则应减药、停药或换药。必要时请专科会诊。
1.用药前详细询问既往有无心脏病史及相关症状体征。
2.用药前应做心电图,权衡利弊选用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心电图监测。
3.宜选用对心脏毒性较小的药物。
04
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MS)是一组代谢紊乱性疾病的总称。
1.定期复查血脂、血糖,及时发现问题。
2.对高危人群,如肥胖、有家族史进行早期干预。
3.宣传教育。
1.应用药物治疗前进行风险评估,详细询问病人及家族中有无肥胖、高血压及心血管病史,测量体重、血压、空腹血糖、血脂。
2.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要告知病人和监护人。
3.按照风险因素评个选择药物。
4.用药期间注意监测和干预。
总之,精神科患者和健康人一样,可以罹患各种疾病,我们在治疗这些病症之时千万不能单一治疗、单纯用药,一定要采用多方同治、多方同施的多因素干预疗法,只有这样才能使精神病患者的病情控制好。
为了使精神病患者的病体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调理与治疗,也为了使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得到更好的控制,我们只要通过多因素干预的方法来进行治疗就会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多因素干预疗法中的治疗方法总的来说主要包括西药控制法、心理治疗法、音乐调节法、传统食疗法、穴位按摩法、心理疏导法等。
(转发自 心理精神科护理)
(如有侵权 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