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破解之道,家长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
文章来源:许昌市建安医院发布时间:2024-05-10 18:06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到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就诊,或接受各种心理辅导,他们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一些青年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出现了人格特征和结构的不完善,比如自卑、冲动、敏感多疑、交往障碍、偏执等等。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往往是青年多发的心理疾病。有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当代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披露,我国抑郁症患病率高达到2.1%。在青少年阶段(12-18岁)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其中高中学生最低,初三学生次之。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 17 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每年接受精神心理疾病治疗的人群中,青少年约占四分之一。家庭是青少年儿童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场所。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融洽与否是影响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期望致使许多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有以下两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对子女要求过高,在教育方法上苛刻,甚至有时不分场合当面训斥、打骂,要求绝对服从。这样会使子女自尊心受到伤害,心理压力过大,最终形成忧郁、孤僻、退缩、逆反心理。第二种态度是对子女娇惯溺爱,百依百顺,这容易造成子女自私自利、任性、蛮横、懒惰、依赖等不良心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儿童正常心理的发展都是有害的。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儿童自我意识薄弱,独立性与依赖性不强,缺乏必要的分析判断能力。在环境消极因素影响下,容易形成狭隘的意识,不良的心态,加强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经历过重大生活变故或者事故的孩子,很容易出现抑郁症状。因为孩子的身心还不具备心理调节能力,经历强烈的刺激,会对孩子的内心造成巨大的阴影。如果孩子长期处于受到歧视、虐待、校园暴力或者家庭冷暴力等环境中,孩子会产生强烈的抑郁症状。或者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导致超出了孩子能力范围,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最终无法承受过重的心理压力,导致消沉,情绪低落。家长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社会环境尤其是父母们也应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临床中发现家长往往比孩子更焦虑,家长把焦虑传递给孩子,是孩子出现问题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不要让孩子卷入夫妻关系问题。如果夫妻关系有分歧自己解决,不要让孩子当夹心饼干。第二,我们的财富是为了给孩子更多选择的自由,一定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创造力,和对学习、对生命的热情,而不是学习成绩。我们往往因为学习成绩结果把孩子逼出焦虑症、抑郁症来,但最重要的是他一生对学习的热情、对生命的热爱和创造力。现在ChatGPT很流行,我们人类会不会被AI替代?要知道人类最不可能被替代的就是无中生有的创造,一定要培养孩子们感恩和探索这个世界的热情,而不要被成绩摧毁。第三,倾听孩子。既有教育和规则,也有理解和尊重,要理解他们的世界跟我们差得很多,所以要倾听孩子。思考能力下降、脑子变钝了、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减退;应及早去医院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就诊,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转发自 心理精神科护理)
(如有侵权 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