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成因复杂,如何及早发现?

文章来源:许昌市建安医院发布时间:2024-04-17 19:06

一、都是这样长大的,为啥现在孩子心理那么脆弱?


很多父母不明白为何现在孩子心理问题那么多,甚至一部分家长认为都是现在孩子太过于娇生惯养没吃过苦导致的。


他们的理论支撑在于,当初的生活远不如现在好,但活到现在也好好的没抑郁没自杀。


事实也的确如此,以前的孩子就是那样粗养过来的,但是很多家长不明白,社会发展了,人的心理需求已经变化了,以前追求生理和安全需求,而现在追求归属和尊重。


我们那时候安全需求是主要,环境不允许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更高的需求上。情感的缺失、理想的磨灭,哪有现实中吃不了饭、住不起房、上不了学来得可怕?在这些基本需求面前,这些更高的需求,仿佛无病呻吟。


可现在孩子不一样了,生存需求完全得到满足甚至绰绰有余,此刻需要的除了父母的金钱养育,更有心理养育。


那些说“现在孩子心理脆弱都是因为没吃过苦导致的”,话虽没错,但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的需求自然跟着提高,这是必然的社会规律和人之本性,怪不得任何人。


在低需求环境中长大的父母,没有学过如何悦纳自我、同理共情、换位思考、情绪管理等等心理知识和技巧。


孩子这一代的心理需求已经提高了,但很多父母还没意识到,仍在用自己的成长经验养育孩子,又或者虽然意识到了问题却因为缺少知识和方法而无能为力。


如果孩子无法从父母和学校学会如何排解压力,如何接纳自己,各种负面情绪堆积,最后只能自己逼坏了自己,成了我们眼中的心理脆弱。 


二、注意!这些就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信号


信号一:厌学

孩子不爱上学,家长会本能地警醒,并会去找外部环境的问题:学校的教学方式太过死板?老师的行为不当?孩子在学校遭受霸凌?当然,这些都有可能是原因。但如果孩子的表现和其他同学差别过大,那么家长就该警惕,是不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 


信号二:沉迷网络和游戏

现如今,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网络。但如果孩子过于沉溺于虚拟世界,甚至放弃自己的前途学业、人际关系,那可能就不仅仅是管不住自己了,而是心理出现了问题。


信号三:拖延

孩子如果仅仅偶尔出现拖延的情况,可能只是因为犯懒。但如果一直拖延,事事拖延——管制引导都无效,那么家长该做的就不是如何“教育”,而应该用科学的办法着手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了。 


信号四:不出门

孩子天性活泼,热爱户外活动,喜欢找各种乐子,如果长期不爱出门,做宅男宅女,那心理上很有可能是有问题的。 


信号五:不与人交往

内向跟不与人交往是有区别的。内向的孩子虽然不爱主动表达,但是会通过眼神、身体语言等发出自己对人感兴趣的信号,他们不愿意成为人群中心,但挺喜欢待在小伙伴中间。如果一个孩子不跟人交往,甚至连好朋友也越来越疏离,家长就要十分警惕了。 


信号六:厌恶老师

跟第一个信号类似,家长除了找老师的原因,还得找孩子的原因。如果孩子之前一直对老师没有什么意见,突然开始厌恶学校厌恶老师,那也许是在释放他厌恶这个世界的信号。


信号七:早恋

男孩女孩互相有好感,是人之常情,心理健康的孩子能够处理好喜欢一个异性跟自己学业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学校家长对此报以宽松的态度,能够让孩子更容易处理好这个关系。但是,如果孩子认为“爱情”就是一切,没有爱情全世界都没有了,很可能是缺乏安全感所致。 


信号八:砸东西

暴力行为就是心理出现问题的表现,如果此刻让孩子画一张画、拍一个视频、创作一段音乐,很可能会呈现出令人惊悚的作品。很多孩子会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拼命地去摔东西、砸东西,一边砸一边还念念有词。这个时候,往往是孩子心理上有很多情绪需要发泄。 


信号九:攻击他人

砸东西是对着物品撒气,攻击他人是对着人泄愤,这都是属于暴力行为。尤其对于已经懂事的青春期孩子来说,暴力行为不仅仅是性格所致,更是心理问题。


信号十:考试综合征

考试综合征是指患者由于心理素质差、面临考试情境产生恐惧心理,同时伴随各种不适的身心症状,导致考试失利的心理疾病,还可形成恶性循环。 


信号十一:睡眠不规律

很多孩子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就爱躺在床上睡觉,不分白天黑夜地睡。而另外一些孩子却是不睡觉,或者睡眠质量不好,这又会导致他们白天无精打采。睡觉,也变成了心理问题的借口,或者寄托的方式。 


信号十二:饮食出现问题

很多家长往往把孩子表现的“厌食”视为“挑食”,把 “贪吃”视为“爱吃”,其实,无法抑制地不爱吃饭和一吃就控制不住地停不下来,都是孩子心理问题的映射。 


以上这些信号,独立来看问题都不大,也可能是孩子青春期自立情结(俗称逆反)的表现。


但如果一个孩子出现了五个以上的信号,家长就要高度重视了——孩子不仅仅是跟家长出现了代沟,也不仅仅是自立情结的乖戾行为,很可能他在经受人生中从未有过的心理障碍。


三、不同年龄心理发展地图,让我们有的放矢


但每个孩子的个体性差异很大,产生心理问题的方面又太多太多。我们该用什么做参考呢?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心理发展特点也有所不同,顺着这份心理发展“地图”,我们就可以有重点地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 


1到2岁

这是他们对世界认知的起始阶段,对所有的事物感到新鲜和好奇,并想做各种各样的尝试。

作为家长,在这一阶段如果给予他们足够的肯定和鼓励,对将来孩子自信心和安全感的培养上事半功倍。

这一阶段也是孩子对自己情感认知和管理的重要阶段,他可能需要你的引导来正确表达自己开心、伤心、生气、有需要等等的情感。


【关键要素】世界认知,情感管理

3到4岁

对他人和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能够意识到与他人的互动以及对方的情感。

比如说他们可能有了喜欢一起玩的朋友,或者看着大人的脸色发现自己可能做错了什么。 我们常说要培养孩子的情商,那么从这个年龄段起就要好好开始了:如何与他人分享玩具,产生矛盾了怎么处理,如何有礼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想要培养一个高情商、懂礼貌的宝宝,这个阶段很重要。


【关键要素】社会技能,情商培养

5到6岁

孩子对怎么处理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在这一阶段你准备告诉他们要“怎么做”的时候,他们会很自然地问你“为什么”。

这一年龄段,不妨让孩子自己多做一些行为上的尝试,不要急于告诉他对或不对,让他自己有一个反思的过程,这对于以后建立独立思考的能力很重要。 

同时,该年龄段有一点点异性情感的萌芽。这恰好是性教育的大好时机,不要过于惊恐哦。


【关键要素】个人主见,情感萌芽

7到8岁

“喜新厌旧”在这一年龄段表现得特别明显,他们可能很快对一种东西感兴趣,又很快失去兴趣。

他们喜欢分享自己的知识和兴趣,也需要得到外界的肯定,包括:我是不是第一名、我做了好的事情有没有得到表扬等等。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产生影响,也通过观察别人来反思自己的行为。 

你可能会发现,这个时候的孩子就像小大人似的,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对他勇于发表观点表示赞许,培养他的自信心。


【关键要素】喜新厌旧,喜欢分享,渴望肯定

9到10岁

渴望与外界交流,也已经学会了基本的交流技巧。对友情的需要特别强烈,会因为朋友的离开而感到孤独。

但同时他们也需要一定的私人空间,如果父母盯得太紧,他们会开始产生一些抗拒的情绪。  

此外,9到10岁的孩子学习能力非常强,创造好的外在环境能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


【关键要素】渴望友情,私人空间


说到底,孩子的心思不是家长自己猜出来的,而是在和孩子的交流中体察到的。想让孩子对我们没有戒备,就需要多把目光聚集在孩子身上,多问自己:


我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

孩子害怕什么?

我有没有过度反应?

我了解孩子的社交圈子吗?

我有没有平等地与孩子交流?

我有没有忽略孩子的感受?

…………


很多孩子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产生自残等行为时,大家都会问:他们的家长难道没有发现孩子的反常吗?这些悲剧完全可以避免啊!


其实,家长未必没有察觉到问题,但他们并不关注那些。在有些家长的眼里,成绩是唯一重要的,其他的都“不重要”。而只有我们尊重孩子,愿意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试着理解他们,孩子才会自然地信任我们。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阳光健康、积极快乐地成长!



(转发自  心理精神科护理

(如有侵权 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