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抑郁症患者自杀率为普通人36倍 青少年更需要被注意

文章来源:许昌市建安医院发布时间:2023-12-07 17:37
抑郁:7成抑郁症患者有自杀念头





案例:

今年2月,陈女士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一下子迎来两个宝宝,陈女士心理、体力都超负荷,患上了产后抑郁症,可她丈夫和婆婆对产后抑郁症并不了解。陈女士表现出来的消极、沉默等症状,他们很不能理解,觉得喜得贵子,高兴还来不及,怎么这么矫情?因此经常对她漠视不管,有时候还数落一通。陈女士一气之下从家里三楼跳下自杀,所幸除了骨折等外伤,没有危及生命。今年6月,她入院接受心理干预和治疗,如今已康复出院。


调查:

统计资料表明,中国已成为高自杀率国家,每年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在我国已成为位列第5的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死亡;而在15~40岁的人群中,自杀更是成为首位死因。


在我国,自杀高危人群以老年人、青少年、蓝领、白领、待业者、家庭主妇、小贩和农民居多,自杀率呈现农村高于城市,中小城市高于大城市,老年人高于年轻人的特点。


自杀最常见的原因是抑郁症。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为普通人群的36倍,70%的患者会出现自杀意念,约15%的患者最终死于自杀。


建议:

人都会有抑郁的时候,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负面情绪会在几天之内缓解。如果每天都郁郁寡欢、失眠、自我评价低,且这种状态持续两周以上,就能作为诊断抑郁症的依据,必须及时调整。如果靠自己的能力办不到,就应该及时到心理专科就医。





失眠:凌晨1时至4时是自杀高峰时段





案例:

今年6月,某区直机关的公务员,竞选处级岗位失败后闷闷不乐,引发心理问题,导致严重的睡眠障碍,长时间的郁闷和失眠让他出现轻度幻想,感觉无论走到哪都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渐渐地常在单位与同事发生冲突,回到家对家人乱发脾气,最终跑到小区楼顶想跳楼,后被劝阻。入院治疗一个月后康复出院。


调查:

心理研究团队对前来就诊的自杀未遂或有自杀倾向的患者进行了调查,从2006年至2015年8月,共对1.58万例数据研究分析表明,这些自杀未遂或有自杀倾向的抑郁症患者中,有85.2%的人都患有严重的睡眠障碍。


对这些病例的研究分析发现,自杀的高峰时段是凌晨1至4时。有些失眠患者早醒,睡一两个小时就醒了,通常在凌晨1时醒来。辗转一夜难以入眠,凌晨4时往往是忍耐极限。


建议:

失眠看起来是一件小事,30%~40%的成年人或多或少都有失眠,很多人并不在意。但失眠容易引起精神憔悴、焦虑、烦躁、冲动、抑郁、自杀等心理疾病,如此反复三个月后,就会引起身体的器质性变化。如果连续失眠超过一周,每天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最好及时到专业正规医院治疗。





警惕:9成家长不知孩子 曾有自杀念头





案例:

今年4月,一名16岁的抑郁症患者,是一名高一男生。刚进入新的学校,他不适应新环境,渐渐产生了厌学的念头,试图用上网来分散自己的负面情绪。他说其实自己上网并不成瘾,可上可不上,但母亲认为他就是有网瘾,拼命打压,让他感到特别反感。为此他尝试过割腕自杀。这些情况告诉男孩父亲时,对方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对孩子的抑郁情绪毫不知情。


调查:

青少年是自杀的高危人群之一。当医生告诉家长,他们的孩子曾有自杀想法时,90%以上的家长是丝毫不知情的,而且不相信。甚至有的孩子已经有过自杀尝试了,家长们一点都不知道。很多家长想不通,“吃的,穿的,上的学校,哪样不是最好的?他(她)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据介绍,预防青少年自杀,关键是及早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最容易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通常有三大因素:学习压力、社会压力和家庭关系的压力。家庭是最重要的因素,比如家庭关系复杂,父母离异再婚、家长过度强势、对孩子期望过高等;其次是学习,有的孩子本身能力有限,心里充满挫败感;第三,社会压力也不能忽视,例如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不适应,对老师陌生、受到同学的排挤等。


建议:

一旦孩子的心理出了问题,通常会有三大表现:一是学业退步、成绩下降,有厌学情绪。尤其是厌学,当孩子不想去上学时,基本可以判断是心理出了问题,家长一定要特别小心;二是人际关系紧张,跟同学、朋友、老师的关系变得疏远了;三是家庭关系紧张,孩子显示出特别叛逆,老跟家长对着干了。


当孩子出现以上三种表现时,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进行疏导,如果没有效果,要求助专业的心理医生。





[ 相关链接 ]

一、自杀者的性格特征:


一般来说,自杀者有以下性格特征:过于内向、孤独、偏执、过分认真、责任感过强、缺乏兴趣爱好、情绪不稳定、容易陷入焦虑与绝望感中。


二、有这些表现的人可能有自杀倾向


1.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一事无成,把“对生活绝望”挂在嘴边。


2.暗示性地表示“我的苦难马上就会过去了”。


3.寻找与死相关的信息,跟身边的人谈论自杀的方法,甚至开始寻找自杀工具。


4.之前情绪烦躁、不安,突然放松、平静下来,感觉“什么事都看开了”。


5.一个人躲起来,不想与人接触,刻意避开亲戚朋友。


6.把自己平时很珍惜的东西送人。


7.跟自己的亲朋好友告别,甚至联系久未见面的朋友,说“可能没机会再见”之类的话。


8.写遗书,或是在微博、微信等平台频繁提到与死亡相关的话题。


9.穿一些特别的衣服,或者做一些特别的事情。

(转发自 心理精神科护理

(如有侵权 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