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诡辩式父母”和“习惯指责的父母”这种家庭容易养出精神病的孩子。
一、“诡辩式父母”最大的特点是“不一致”
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
最常见的:说一套,做一套。
比如,有些父母嘴上说“不看重成绩”,但孩子真的考砸时,ta们会非常生气,通过甩脸子、冷暴力、禁止孩子玩耍等隐性攻击方式,表达不满。
或者表面上说“我们家是民主型教育”,但在实际选择中,会不断否定孩子的真实想法,引导孩子接受自己的要求。这种言行不一致,会让孩子内心十分撕裂,不知怎么做才能让父母满意。
ta们对同一件事,常常有完全矛盾的两种反应。
比如许多父母经常抱怨孩子不做家务,很懒;
但当孩子主动打扫卫生时,父母反而批评说:
“你这地拖了还不如别拖,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于是,孩子就会觉得,这家务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陷入两难境地。
自相矛盾的父母,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怎么做都是错的。
同时又扮演受害者,诡辩称孩子不懂ta们的心。
总之,“诡辩式父母”总有一套自己的逻辑,无论做错什么总能找到理由反驳,绝不会承认有错。长期以往,父母以为自己付出了所有爱,而孩子却受了一身伤,对家庭关系是两败俱伤。
“双重束缚”指一个人同时在交流的不同层面,向另一个人发出互相矛盾的信息,对方又必须做出反应。但不论他作何反应,都会得到拒绝或否认,陷入两难的境地。“双重束缚”最容易出现在双方地位不平等的沟通环境中。而孩子和父母,在权力上就处于不平等状态。因此,家庭是“双重束缚”最多发的环境之一。
“双重束缚”的养育方式,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
长期被“双重束缚”的孩子,最先产生的,就是自我贬低。
因为无论ta们如何反应,得到的都是否定和拒绝。
这会让ta们对自己的感受产生质疑,认为自己的感受不重要。
这对一个孩子的打击是巨大的。
同时,否定和拒绝带来的“挫败感”还会慢慢累积,发展成一种长期的无助和无望感,认定自己做什么都会失败。
于是在面对其他事情时,也干脆连试都不试就放弃,演变成“习得性无助”。
最严重的结果,就是这个孩子在长期、持续的进退两难困境中,混乱的自我意识不断被加剧,极有可能陷入精神绝境,导致“精神分裂”。
贝森特在对许多精神病患的观察中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会因为“双重束缚”而加重。
二、指责型父母,是孩子最大的灾难,让孩子的身心都备受摧残
一位心理咨询师曾这样形容一些家庭:
整个家庭环境就像“精神病院”,处处充满了指责、抱怨、矛盾。
这样的家庭,是不可能养出一个正常的孩子。
其实多数父母不是不爱孩子,而是用了错误的教养方式,伤害了孩子却不自知。
百家讲坛主讲人赵玉平讲过一个身边故事。
一位当妈的朋友找他哭诉:“赵老师,这日子没法过了!”
有一天,她正在家打扫卫生,看到儿子出来倒水,就问了一句:你作业写完了吗?
儿子一听就炸了:问问问,问什么问?一天到晚就知道问!再问我不写了,你少管我!
说完立马“砰”狠狠关上了房门。
妈妈觉得儿子火气太大,不知好歹,对不起自己一番苦心。
可当赵玉平找到她儿子,儿子却又委屈又气愤。
原来,每次妈妈问他作业写完没,不论他回答“写完了”还是“没写完”,都会迎来一顿劈头盖脸的训斥:
“写完了,那还在沙发上发呆愣神,还不抓紧时间去做做习题,背背单词!”
“没写完,那还不抓紧去写啊?”
“就这破学习态度,每次都是推一推动一动,我跟你爸辛辛苦苦在外面挣钱,你就这个德性,你对得起谁啊?”
这让我想起,英国人类学家贝特森曾提出的“双重束缚”理论。
意思就是:不管孩子怎么做,在父母眼里都是错的。
孩子不干活要被骂懒,干活没干好要被骂笨;
不说话就是哑巴,说话了就是顶嘴;
不管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父母总有理由指责孩子。
一个家庭最糟糕的沟通模式,就是像这样不停地用语言对孩子进行攻击。
这种攻击,不仅有即时的杀伤力,更会对孩子产生持久深远的伤害。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实验:
人们在听到“你好笨”、“你真差劲”等指责型词句时,大脑会释放大量压力激素——皮质醇。
孩子大脑发育尚不完善,自我调节能力还很弱,无法快速降低压力激素的分泌。
当压力激素始终保持高水平的状态,孩子又不知如何舒缓压力,便会陷入持续紧张、焦虑的处境中,长此以往便会情绪失控、精神失常等。
人类学家贝特森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也证实:习惯指责的父母,更容易养出患精神疾病的孩子。
俞敏洪曾在节目中提到过一个案例。
有个孩子高考考了638分,当时离北大的录取分数线差了30多分。
哪怕这个分数已经非常不错了,但父母却不满足,指着孩子鼻子骂:
“你看,我平时就让你小心点,就让你不要粗心!
高考就这么一次,进北大的机会就被你这样错失了!
我们平时和你说的话为什么不听?”
父母不间断的指责,让孩子瞬间就崩溃了。
更可怕的是,一个星期不到,这个孩子就在巨大的压力下变成了精神分裂。
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曾说: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我们该怎么做,才能避免成为一个“诡辩式父母”和“指责型父母”,给到孩子更好的滋养?
首先, 区分自己的想法和孩子的想法,当你和孩子在某些选择上出现矛盾时,不要急于否认,或是摆出大人的姿态教育孩子。
而是先主动停下来,自我反思:
我的言行是否一致?
这究竟是我的想法,还是孩子的想法?
我到底有没有强迫孩子?
其次,学会欣赏孩子,多给正向反馈。接纳孩子,欣赏孩子,肯定孩子,孩子才能阳光自信,成长得越来越好。
再者,做个“不扫兴”的父母。少泼冷水,多给孩子捧场,才是最好的精神滋养。
最后,学会聆听,给孩子提供情绪价值。
心理学家李中莹老师指出,父母最应该学会“移情式聆听”。
意思就是,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孩子,不打压、不批判、不说教,而是把重点放在关注孩子的感受和情绪上。
当孩子和你分享快乐时,不是敷衍和忽视,而是认真倾听;
当孩子和你诉说痛苦时,不是否定和指责,而是积极回应。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原来自己是被父母理解的。
(转发自 梅斯精神新前沿)
(如有侵权 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