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有位7岁的小男孩经常失眠、流泪。还和父母说“不活了”
去医院一查居然是患上了抑郁症。
7岁的小东(化名)上二年级,前几个月家里人发现他不爱说话,也不爱玩耍,以前喜欢看电视现在也不看了。经常独处,问他也不说话,多问就流泪。家里人都以为是小东本身性格内向,没太关注孩子的变化。
可最近一段时间,妈妈发现,孩子连饭也不爱吃了,进餐时督促才吃一点点,以前爱吃的东西也不爱吃了。对上学也非常抵触,怎么督促也不去,打他骂他也无动于衷,也不说原因,就是流泪,晚上很晚才睡。
妈妈就一直追问孩子哪里不舒服,谁知他却回答说:“我不活了”,这下可吓坏了妈妈,于是赶紧带小东前往医院检查。可是体检结果显示正常,医生建议带小东去看看心理医生,经过初步诊断小东为“儿童抑郁症”。
在沟通中,心理医生了解到,小东的父母经常吵架,从他记事起,爸爸妈妈有矛盾的时候就经常训斥他、骂他、打他,从来没有表扬过他。小东5岁时父母离婚了,自己被送到叔叔家生活了一段时间,他老觉得自己是多余的。父母都忙于自己的工作也很少看他,他觉得自己被爸妈抛弃了。
逐渐地,小东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好,变得不爱说话,不爱交往,对学习也不感兴趣。父母以为小东故意不上学,不求上进,更加责骂他。这使他的病情加重,出现了典型的抑郁症表现。
通过小东的案例,发现不良家庭环境会造成孩子主动性、安全感缺失,焦虑、恐惧、抑郁的情绪。发展心理学认为,孩子6岁之前大人要完成孩子的自信心、安全感、主动性的培养,如果6岁之前不能很好度过,就容易形成被动、自卑、焦虑的心理状态。父母经常吵架给小东造成恐惧不安的负面环境,遇到问题经常打骂进而对孩子的恐惧不安进行强化,父母的离异以及寄宿生活都造成家庭归属感的缺失,造成小东主动性、安全感的丧失,焦虑、恐惧、抑郁的负性情绪由此产生。经过对小东的家庭治疗、沙盘游戏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房树人心理测验及药物等综合治疗手段,目前小东的症状已好转,抑郁情绪消失,饮食、睡眠恢复正常,能和家人正常交流,但是遇到外人还是比较胆怯、不主动交流,还需进一步强化治疗。儿童抑郁症首发症状可能是躯体症状。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其高峰年龄与青春期是有点重叠的。其中,一部分孩子可能低落情绪不明显,而表现为躯体化症状,包括头疼头晕、肚子疼、恶心呕吐、心慌胸闷等。儿童抑郁症是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精神障碍,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突然沉默寡言、学习成绩骤降、容易与他人起争执、脾气暴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二、可以表现为孩子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睡眠障碍,孩子存在有自卑心理或者是有自责感。三、有一部分孩子会出现相反的行为,比如孩子易激惹、容易发脾气,还有学习成绩下降、拒绝上学。四、有一部分孩子会存在不能准确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从而出现愤怒和沮丧的行为。五、有一部分孩子会存在有一定认知方面的障碍,从而导致出现自卑心理,甚至对生活出现绝望的状态。六、有的孩子可能会出现躯体化的症状,比如头疼、腹痛,或者是身体其他地方不舒服的症状。1、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遇到挫折,出现沮丧、抑郁情绪时,要与孩子产生共情,引导及时宣泄不良情绪。2、一起正确的认识抑郁症,帮助树立战胜抑郁症的信心。3、督促孩子坚持服用抗抑郁药,按时到医院随诊,了解病情恢复情况。4、父母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和谐,尽量营造温馨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多到户外郊游散心,有助于抑郁症的治疗。01、儿童抑郁症的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对于症状比较轻的抑郁症病人,先要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一些心理疏导,但是不要直接和孩子谈论抑郁症的问题,避免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02、可以鼓励孩子多到户外参加一些体育运动,有助于病情恢复。如果抑郁症症状较重,难以参加正常的学习,需要接受正规的药物治疗。(转发自 心理精神科护理)
(如有侵权 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