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除了抑郁症,还有什么病要去精神科?

文章来源:许昌市建安医院发布时间:2024-04-10 17:39

《柳叶刀》杂志曾发表了对我国4省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精神障碍患病率高达17.5%,抑郁症的患病率为6.1%,据此推算,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已经达到9000万。


但精神科除了抑郁症之外,还有以下这些常见疾病,快来看看,你都了解吗?


1. 焦虑障碍


焦虑障碍,是以焦虑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

焦虑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各类精神障碍中,焦虑障碍患病率最高,成人的终生患病率高达 7.6%。


焦虑障碍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可分为:分离焦虑障碍、选择性缄默症、特定恐怖症、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怖症)、惊恐障碍、广场恐怖症、广泛性焦虑障碍等。


焦虑障碍的患者反复出现恐惧与害怕,程度与实际不符,且自己认为这是不合理、令人困扰的,持续时间较长,对人际交往、社会功能也会造成影响。


一般老百姓讲的焦虑症是指“广泛性焦虑障碍”,实际是一种慢性焦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精神上的和躯体上的。


精神上的焦虑有点像“杞人忧天”,“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操心”,就是过度的没有必要的担心,主要表现为紧张担心,多思多虑,脑子里总是把事情往最糟糕的方向想,比如自己是不是身体得啥坏毛病了?家人晚回来是不是出意外啦?


躯体上的焦虑主要表现为植物神经功能亢进,包括胸闷,心慌,多汗,手抖,有的人有心神不定坐立不安,甚至有些非特异的症状,如头晕,紧张性头痛,肌肉紧绷感等。有些焦虑症患者还会有感觉过敏,比如对声音,光线过于敏感,坐在家里电话铃一响就吓一大跳。


2.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是以对躯体症状、与健康相关的过度关心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


在心理学上,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躯体不适代表着长期被压抑的情绪借着身体不舒服的幌子在大力敲门,大喊着“让我出去”。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对于身体健康的关注程度远高于正常水平,相较于正常人来说有更多的疼痛、身体上的不舒服。但做了很多检查,却没有查出任何器质性的改变。

相对于欧美国家,躯体形式障碍在亚洲国家,比如中国、日本、韩国等,有着更高的发病率。心理学上将这一流行病学现象解释为:在亚洲文化背景中,躯体不适相较于内心痛苦更容易被家人、朋友接受。


比如当我们说头疼、腰疼、肚子不舒服的时候会得到言语上行动上的关心照顾,而当我们说压力大、难过、痛苦的时候,反而更可能得到的是“没事,别想那么多啦”的回应。渐渐地我们就容易形成用躯体不适去表达心理问题的行为习惯。


3.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又称为“躁郁症”,是心境障碍中的一种。因为它既包含躁狂/轻躁狂发作的周期,又包含抑郁发作的周期。


典型躁狂发作:表现为患者情绪过分高涨,心情特别愉悦,没有烦恼或容易发脾气;自我感觉良好、自信心爆棚,高估自己,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言语活动增多、语速快;精力充沛、睡眠少却不乏。


典型抑郁发作:表现为患者心情差,高兴不起来,兴趣减退或缺失,自我评价低,经常自责甚至自罪,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食欲下降,有自杀观念或行为。



 4.强迫症


强迫症是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心理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但无法摆脱。


5.痴呆症


全世界受痴呆症影响的人有近5000万。痴呆症分为血管性痴呆和老年性痴呆两种。前者为长期脑血管性疾病的结果,后者则又分为早老性痴呆和老年性痴呆。


它们的共同表现都是日益加重的很难逆转的智力、记忆力减退,严重者不认家门、不认家人,为此经常走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无法控制。



痴呆症通常是慢性或持续进行性的,痴呆症会影响记忆、思考、方向辨别、理解、计算、学习、语言和判断能力。除认知功能受损外,通常还伴有情绪控制、社会行为能力退化或积极性衰退,有时后几种情况较先出现。


 6.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属于重性精神疾患,在全世界影响着约2300万人。其特点是思维、观点、情绪、语言、自我意识和行为出现扭曲。


常见的症状包括幻觉(听到、看到或感觉到不存在的事物)和妄想(就算有相反的证据仍坚定持有的错误信念或怀疑)。精神分裂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社交、工作和学习。


精神分裂症通常始于青春期后期或成年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较其他精神科疾病患者承受着更大的病耻感。社会大众对于精神分裂症的片面认识可能是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高病耻感的因素之一。


药物治疗和社会心理支持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正确规范的抗精神病治疗和社会支持,可以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融入社会。


在《我穿越疯狂的旅程》中,作者艾琳·萨克斯写下了她自己与精神分裂症抗争的故事。她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但同时她毕业于牛津大学、耶鲁大学,是一名法学终身教授,并致力于保障精神病患的权益。从艾琳的故事中可以看到,正确规范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长期的心理治疗、家庭支持、社会支持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帮助是巨大的。


(转发自  心理精神科护理

(如有侵权 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