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说,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躁狂症,它是认知障碍的一种。
双相情感障碍很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它比精神分裂和抑郁症的自杀率更高,也有着相对更高的复发率。
这点可以笼统概括为:内心渴望和现实生活极度不匹配。感性认知、前期预设和真实现实存在巨大落差。焦虑、紧张、矛盾……长期存在、无法得到正常疏解,最终演变成习惯性痛苦和习惯性紧张、焦虑。 “……这么做不对,……那么做也不行……反正,怎么都不行,怎么我都不满意!”“为什么我最可怜……所以,我要破罐子破摔!我就是要用毁灭自己的方式让你们痛苦,让你们后悔!”
对人对事有预设的标准和答案,当现实和预设不符合时,第一反应是生气;
对自己和别人有两套不同的对待标准,自己可以这样做事,但如果别人这样做事就不可以,习惯性地严以待人、宽以律己;
习惯性地以自己为中心思考问题,不能把一件事中的个人情感和客观事实割裂区分。如何把阶段性的情绪问题和双相情感障碍(或者抑郁症)进行区分?
并不是只要出现了情绪问题和认知障碍,就一定是抑郁症,一定是双相情感障碍。
当遭遇失恋、失业、情感背叛等人生困境时,正常人都会出现很多负面情绪,那种情况下的自我否定、错位认知等都算是正常范畴,不必惊慌和恐惧。
总之,如果你没有因此遭受巨大的内心痛苦,也没有给身边人带来巨大的内心痛苦,没有严重到影响正常与人交流和生活,就不要给自己“我有病”等的负面心理暗示。遇到不顺,只要是对方说了让你反感的话,做了一个让你不爽的举动,你就会不受控地一直发脾气,甚至骂人、摔东西,甚至打人。几小时、甚至几天都沉浸在这种情绪里无法自拔,且没有任何自控能力。无法从常规、常识性的角度去看待、解决问题,只遵循给自己带来巨大痛苦的思维模式。比如:所有情况下,对所有事情,都会这样去想,自己为此感到特别痛苦。就算是在地铁里被别人踩了一脚,也会让你联想到有生以来所有的不顺和痛苦经历,会上升到世界上所有人都讨厌我,都在针对我……一直沉浸在这种惯性思维里,自虐着,却不进行任何改变。不能完整、正确地去理解别人,很难维持与人的正常关系(亲情关系、爱情关系、友情关系、同事同学关系等)双相障碍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现象学,确诊需要正确识别“情感不稳定”等核心症状,及其病程具有“发作性、波动性”等特征。双相障碍临床表现的多形性与多变性易导致误诊或漏诊,近70%的双相障碍患者曾被误诊为其他精神障碍,如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物质使用障碍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治疗前需要筛查甲状腺功能、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以及氧化应激损失指标、女性卵巢 B 超等。双相障碍的临床评估需结合纵向变化与横断面表现,以明确患者 “过去”的表现和“现在”的状态,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过去”指患者的病史,全面收集纵向病程中抑郁发作、轻躁狂/躁狂发作史等相关资料。以下 6 个方面需重点关注:①发病年龄:首次发作常在 20 岁之前;②情感症状:抑郁或躁狂、轻躁狂症状群;③治疗反应:使用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等的治疗效应;④共病史:排除躯体疾病或药物所致的可能性;⑤个人史:评估生活状况和个性特征(环性气质、精力旺盛气质);⑥家族史:心境障碍家族史,尤其是近亲属罹患双相障碍、阈下抑郁或轻躁狂发作病史。“现在”指评估患者的当前状态,包括:①感知觉;②思维:思 维奔逸或迟钝、妄想,以及强迫观念等;③情感症状;④认知功能:决策能力下降等;⑤意志力和自知力:包括冲动、非理性行为等。此 外,应评估患者的非典型特征和自杀风险,非典型特征包括突显的焦虑和激越症状、疲乏无力、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躁狂混合状态等。①多层面病史收集:病史采集来源于患者本人叙述及知情人观察的内容,横断面症状 和纵向病程等方面;
②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双相障碍的诊断目前 尚无特异性生物标记物,检查结果宜结合病史排除躯体疾病或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情感障碍;
③精神检查:包括通过晤谈了解患者的 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以及在自然状态下观察患者的外 表、行为、言语等表现,以了解其内在精神活动,两者缺一不可;
④ 症状评定:评估躁狂常用杨氏躁狂量表(YMRS)和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评估轻躁狂常用32项轻躁狂症状清单(HCL-32)和心境障碍问卷(MDQ)。评估抑郁常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蒙哥马利-艾森伯格抑郁量表(MADRS)、抑郁自评量表(SDS),也可以用双极性指数量表(BPx)及临床实用DSM-5(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抑郁伴混合特征量表(CUDOS-M)评估其特征。(转发自 梅斯精神新前沿)
(如有侵权 我们将及时删除)